曾经,屏幕上充斥着主角光环耀眼、一路逆袭的“爽剧”,但如今的风向悄然转变。 一部讲述普通人挣扎前行的《沉默的荣耀》,一部主角在道德灰色地带挣扎的《暗河传》,这些没有完美英雄、甚至注定失败的故事,反而悄悄戳中了观众的心。
热度榜上,《暗河传》虽跌至第二,但讨论度持续发酵;而更多像《命悬一生》这样“不哄你笑,也不给你答案”的剧集,正在用真实的沉重感赢得共鸣。 这似乎宣告着一个新观剧时代的来临:观众不再迷信“奇迹”,转而渴望九游娱乐在荧幕上看见自己真实的影子——会怕、会哭、会犯错,在泥泞中硬撑的普通人。
过去的爆款公式“流量艺人+大IP”逐渐失灵。 观众对悬浮剧情和浮夸人设的耐性越来越差,转而关注剧本的完成度、表演的真实感以及价值呈现的线年的剧集市场清晰表明,靠流量拉动的商业模式在市场验证中进一步失灵,观众对有创新、高质量的现实题材好剧青睐有加。
《沉默的荣耀》这类作品的成功,在于它敢于描绘“注定输的人”。 观众疲惫了被强行灌下“努力就能成功”的鸡汤,反而更愿意体会那些“明知道结果是死,也不停”的坚持。 这种共鸣源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无力感,当人们在生活中同样面临诸多“即使努力也可能无果”的困境时,剧中角色的挣扎更能触及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同样,《暗河传》中苏暮雨这个角色之所以引人注目,并非因为他战无不胜,而是他的矛盾与抉择——“明明能躲,却偏要往最难的路上走”——这种充满人性纠葛的刻画,比单纯的“开挂”更显真实分量。
黄轩饰演的角色在废墟里抠土,不为活命,只为确认自己还活着。这种对生命本质的粗粝触碰,提供了另一种情感宣泄的出口。 观众从剧中“捡回点力气”,正是因为剧集没有提供虚假的希望,而是直面困境,展现了人在绝境中如何保持尊严。 当代观众在高压的九游娱乐社会环境下,通过观看这些作品,某种程度上是在进行一种情感疗愈,寻找一种“我也撑不住了,但还有人一样在坚持”的心理认同。
面对审美不断提升的观众,剧集创作在题材和表达上不断寻求突破。现实题材依然是主流,但悬疑、古装、科幻等类型剧在创新表达上实现突破,成为细分市场的新焦点。 2024年,《繁花》以电影级的视听美学重新定义了国产剧的质感天花板,《我的阿勒泰》则凭借独特的边疆人文画卷赢得高口碑。
《庆余年第二季》之所以能打破“续集魔咒”,在于它在第一季爽文基底上,强化了正剧基因和批判意味。而《藏海传》能圈粉港台观众,离不开其精良的制作、考究的细节以及融合谋略与复仇的紧凑剧情。 悬疑剧则在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尽管产量空前,但《漂白》等剧集的争议表明,观众对悬疑剧的质量要求已被《漫长的季节》等珠玉之作拔得很高,拒绝平庸成为创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年代剧的商业价值近年来显著跃升。 《人世间》《风吹半夏》《繁花》等作品的成功,印证了怀旧情绪的巨大市场潜力。 但优秀的年代剧并非简单沉溺于过去,《南来北往》对准的是奔驰的时代列车上的形色众生,《小巷人家》的故事虽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却能与当下观众的精神状态同频。 这种反思性的怀旧,其价值在于让观众从过去汲取奔赴未来的内在力量。
《一笑随歌》的遗憾在于,后半段让角色沦为口号传声筒,使得观众难以代入。《入青云》画面精美,却因女主行为动机模糊而被批评“故事缺了芯儿”。 反之,《城中之城》在严谨的专业性中展现人性的灰度,《人生若如初见》对时代群像复杂性的真实描绘,都因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而获得认可。
另一方面,对“真实”的追求是否意味着作品必须基调沉重?轻松诙谐的剧集又该如何平衡娱乐性与现实质感?
观众用遥控器和点击率投票,逐渐将悬浮的“爽剧”挤出舞台中央。 但这是否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成熟的观剧文化已经稳固确立? 当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描摹失败、歌颂坚持,这份对“真实”的渴望,是观众暂时的情绪宣泄,还是预示着影视创作将步入一个更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阶段? 这或许需要下一波热剧来袭时,答案才会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