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的实验室里,大三学生张恒硕轻点鼠标,一段泛黄的影像在AI算法的修复下逐渐清晰,斑驳的胶片画面在代码跃动中重焕生机。这是珠江电影制片厂1984年出品的经典影片《雅马哈鱼档》的二次创作现场。用AI活化老电影,正是广东财经大学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探索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广东财经大学联合佛山市,主动回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影视产业人才的需求,在佛山校区创设湾区影视产业学院(下称产业学院)。产业学院践行“产教、产创、产研”三产融合理念,组建理事会,打造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学院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改革,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文化产业培育兼具技术能力与文化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产教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让教育和产业像齿轮一样精准咬合。”产业学院院长贾毅介绍。学院努力回应“湾区影视产业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产业如何融入教九游娱乐学”等问题,创新机制保障校企深度协同。
广东财经大学聘请编剧丁蕾等行业专家担任产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合作编写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催生独特的教学形态。目前,《湾区影视产业概论》等由产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合作编写的教材已出版。这些经验正促成“项目进课堂、成果进教材”的良性循环。
依托“双师型”教师的优势,产业学院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服务所在街道,到助力粤港澳九游娱乐大湾区的文旅发展,师生创作了多个优秀作品。此外,广东财经大学聚焦产业前沿和市场热点,为湾区影视产业建言献策。
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人才的力量,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师生们利用AI技术活化老电影,并针对经典片段和场景进行二次创作,使其更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让传统作品“活”了起来。
多个知名动画IP诞生于大湾区这片沃土,并从大湾区走向全国。广东财经大学通过AI活化老电影、创作文旅微短剧、非遗纪录片等项目,引导学生从岭南非遗文化、市井生活中汲取灵感,培养“情技结合”的影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