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的6集播完,评价嘛,褒贬不一。有些网友觉得像是把狗尾续貂,剧情套路还是老一套。
从以前的《神探狄仁杰》《少年包青天》,一直到近几年的《唐朝诡事录》《莲花楼》。
每个时代,总会涌现出几部口碑爆棚、人气火爆的古装悬疑经典IP,让人爱不释手。
除了那些紧张激烈、悬疑重重的案件,还包括宫廷内斗的权谋较量,以及令人血脉贲张的江湖侠义情仇。
尺度方面,不仅有令人毛骨悚然、血腥刺激的悬案奇案,还涉及对人性深层次和欲望的细腻剖析。
比起当代悬疑剧,这部作品在刻画上更为大胆深入,融合了权谋和武侠元素,令整部剧的观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容易掌控观众的心弦。
其实,《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剧本原本就是一部记录明朝基层百姓生活的纪实片段,从细微之处展现明朝的历史风貌。
这部剧挑选了书里其中一个事儿,就是“徽州丝绢案”,围绕着万历年间因为丝绢税引发的利益冲突展开了故事。
和地方乡绅勾结得挺紧的毛知县,以及以调和局势出名的方知县,再加上专心揣摩上头李巡抚喜好的人物,整个官场百态的画面被描绘得深刻入微。
另外,这部剧还科普了明朝的赋税制度和土地民生的那些事儿,这些历史细节也让《显微镜下的大明》多了一份真实感和正剧的质感。
剧中有扎实的历史基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础,丝绢案中各种人物的较量,以及那悬而未决的二十年前的命案,这些剧情都把握得挺到位。
张若昀演的帅家默,这男的表面上看起来傻乎乎的,但实际上是个天赋异禀的算学奇才,可以说是藏得很深的算术高手,扮猪吃老虎那套,没谁比得上。
王阳饰演的讼师程仁清,看起来嘴皮子利索得很,其实心地善良,气节十足。刚开始让人觉得挺讨厌的,到后来就变得超有人情味,越看越喜欢。
张若昀和王阳的合作组合,立马让人回忆起《庆余年》里的范闲和滕梓荆那对搭档。
总的来说,这部剧的悬疑元素其实并没有特别突出,但它对明朝官场和老百姓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才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不像以前三国的那些群雄逐鹿场面,这次的主角也不是大家熟悉的三国英雄,而是那些不太出名的小角色。
他们偷偷在情报线左右游走,穿梭于曹魏和蜀汉之间,简直就像被当做棋子一样的角色。
诸葛亮、魏延、夏侯渊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在《风起陇西》里变成了点缀的配角,成了背后操盘的隐秘推手。
路阳导演把他的拍片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场景的布置还是镜头的运用,都透露出一种简洁而深厚的写实韵味,极具电影质感。
尤其是那贯穿全片的紧张、压抑和愁苦的氛围,甚至得到了原著作者马伯庸的肯定点个赞。
突厥人的偷偷潜入,一场出其不意的暗杀行动,给主角们争取到的时间也就那么短短12个时辰罢了……
长安城里的空间有限,加上只有24个小时的时间,这整个故事就像一场穿越古代的大型反恐游戏,看得人真是欲罢不能。
除了那扣人心弦的剧情之外,《长安十二时辰》的画面美感也是大家点赞的重点,让人一看就觉得赏心悦目。
曹盾导演一向以“高端审美”闻名,从服装设计到场景安排,都是精心打磨,处处展现出盛唐的宏伟气派和气势磅礴的美学风格。
第一集一开始的长镜头,从楼上的歌姬到繁华热闹的集市,把盛唐的气派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镜头的移动把那种宏伟景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主创团队借鉴了许多唐代壁画和器物资料,无论是建筑的外观、唐人的服饰,还是携带的配饰,都做得非常符合历史线年拍的,那个时候网剧刚开始流行,《长安十二时辰》凭借高水平的制作质量,成为后来网剧的一个典范。
在演员阵容上,雷佳音和易烊千玺这组合放到现在,简直是难得一见的梦幻搭配。
要说不足的话,就是整体剧情的节奏偏慢,把在24小时内发生的事情,硬生生拖成了48集,真是有点让人觉得慢悠悠的。
《繁城之下》是腾讯X剧场的第三部戏,《漫长的季节》和《欢颜》之前推出的两部作品,已经在口碑上验证了X剧场的实力。
《繁城之下》最终没有让观众失望,拿到8.5的评分,在整个古装悬疑类型中也算是相当出色的了。
有人用木棍捅穿,变成了稻草人似的模样,放在水边,死者个个的死法都挺奇特离奇。
小捕快曲三更在办案时发现,这些遇难者和20年前陆家那场失火案关系挺紧密的。
这两宗相隔多年的案子,涉案人物不少,可巧妙安排让人一点也不觉得凌乱,看得人就像在拆解一层又一层的谜团,特别过瘾。
整个故事基本上就是一出大规模的暗箱操作,照剧里说的那句,“没有一个人是真干净的”。
就连曲三更心里最佩服、最崇拜的冷捕头,其实也在暗中帮帮会收黑钱,算得上个“保护伞”。
无论是官老爹,还是老师;不论是生意人,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自己那点欲望和利益的拉扯中,怎么也走不开。
这些人物都在黑与白之间游走,形象和内心的复杂程度,简直可以算是近年来国产悬疑剧里的顶尖水准。
由成毅主演的《莲花楼》也是走的这条路:剧情的核心是四顾门的门主李相夷,因为重伤隐退江湖,后来又被牵扯进江湖的争斗当中。
这些案件在悬疑安排上都挺有噱头和猎奇感:比如女宅碎尸案、绣花人皮案,一听这些名字,脑海里就能幻想出各种奇异的画面。
他长得挺俊朗,既有文采也有武艺,不过因为喝了碧茶毒,身体变得瘦弱又苍白,性格上有点厌世冷淡,但心底里其实藏着一份温柔和善良。
《莲花楼》这部古装悬疑剧,走的是反套路路线,少见的BE结局让不少剧迷看完之后都觉得特别揪心。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诗一出口,李相夷在生命所剩无几的时刻,留下了绝笔乘舟而去,成了观众心头那份难以释怀的遗憾。
制片方见势趁热,在2024年出了第二部《唐诡之西行》,这回热度和口碑都比前一部还要火爆。
这八起案件都延续了第一部那种诡异离奇的味道,每个案子不管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像《仵作之死》里的女仵作曹惠,气节凛然;还有《供养人》中那个残酷的花甲葬制度,都让人印象深刻。
在前往西方的路上,众人历经了不少危险和挑战,查破了多个怪异离奇的案件,这一路的经历,简直就像是“唐诡版的《西游记》”一样精彩纷呈。
第一部的几位主演都回来了,这熟悉的阵容、那熟悉的感觉,就像一碗熟悉的老味道。而那顶级的“探案梦之队”配置,也成了观众追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那些精彩的案件,主角们在西行的路上穿越的山川河海、沙漠林海,以及眼前的西域风情,也让人在大唐文化日益繁荣、多元交汇的氛围中,感受到一份由衷的震撼和感动。
孙楠唱起那首主题歌时,估计很多90后的小伙伴们一下子就会想起《少年包青天》那段时光了。
在众多的古装悬疑剧里,《少年包青天》营造的那种惊悚和恐怖氛围,真的是没得比。
血祭坛上的无头尸体,断肢残缺的干尸,湖里漂浮的女鬼,每起案件都留下一幕让人毛骨悚然的经典场景。
作为最早的古装探案剧之一,《少年包青天》里每个角色都被刻画得生动逼真,真的挺难得一见的。
一本正经又带点搞笑的“最强大脑”包拯,帅气又有点不羁的“贵公子”公孙策,还有身手了得的展昭,以及有点侠女味的楚楚······
后续又出了两部续集,不过由于演员大换血,再加上剧情水准不如之前,影响力远远比不上第一部。
真是难以相信,这样一部讲究用词、充满古韵的古风推理故事竟然出自外国人之手。
作者高罗佩是荷兰驻华外交官,对中国文化特别偏爱。他把西方的推理悬疑和中国古代的侠义公案相结合,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才完善出了这部大作。
选了《玉珠串》《黄金案》《四漆屏》这些经典案件,节奏紧凑、悬念十足,没有一点多余的废话和插科打诨,完全贴合原著的氛围。
孙承政扮演的狄仁杰,文质彬彬、聪明伶俐,又带点威严,真是把狄公的那股风采演得淋漓尽致,算是最符合原著气质的选角了。
在不少人心里,究竟是剧情安排还是演技表现,这一版的狄仁杰都算得上是最棒的那一版。
可惜的是,剧集因为时间有限,只挑了五个案件,14集的长度根本没法完全展现原著的核心魅力。
去年出了个新版本的《大唐狄公案》,不过剧里改得面目全非,反倒毁了剧情的原汁原味,口碑一落千丈,根本比不上老版的水准。
在2001年,太原电视台制作了一部关于狄仁杰的短剧,给中央电视台带来了不少灵感,后来也打算把狄仁杰这个IP开发得更深入一些。
三年之后,《神探狄仁杰》在央视首次亮相,收视率刷起了纪录,也让“唐朝名侦探”狄仁杰的名头传遍了大江南北。
钱雁秋既当导演又是编剧,特别在案件的脑洞和悬念布置上有两把刷子。在写剧本的时候,他常常反复琢磨,推演好几遍,查漏补缺,确保每个逻辑都没问题。
除开剧情,梁冠华演的狄仁杰和张子健饰的李元芳,这俩文武兼备的角色,可都是这系列里的核心人物。
《神探狄仁杰》一炮而红之后,接连出品了四部续集,稳稳站稳了古装悬疑剧里最持久火爆的IP宝座。
从对那个年代背景的细腻刻画,到对官僚制度的深入抨击,这部剧的想法和一些历史正剧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2005年这部剧一播出,平均收视率曾一度超过《新闻联播》,真是搞出了国产电视剧里罕见的收视奇迹。
说到宋慈,南宋的法医鼻祖,这角色由何冰演得真是精彩极了,把那种坚持理想主义,又聪明正直的形象演得淋漓尽致,毫不含糊。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坚守正义的完美人物设定,也更突出了他和那个糊涂时期的格格不入,他心里的理想,最终也只能是一场空。
剧情越往后发展,那种蚍蜉撼大树的无力感和悲凉情绪也愈发明显,让人觉得挺心酸的。
2006年,《大宋提刑官》趁热推出第二部,不过剧情拖拉不说,演员全部换了一轮,结果这续集反倒成了多此一举,显得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