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皋兰县石洞镇明星村的田间地头上,红彤彤的大辣椒挂满枝头,为田野增添了一抹亮色。村民穿梭在田埂间忙着采摘,不一会儿,箩筐便被装得满满当当。
但回望4年前的秋天,这里的土地还很荒芜。“我们明星村有9267亩耕地,但60%都是旱地,种啥都不长,村民们慢慢就不愿意种了,产生了大面积的撂荒地。”明星村党总支书记杨勤前说。
为了盘活撂荒地,明星村“两委”在2020年底确定了一沟一特色、一沟一产业的种植业发展思路,引进兰州勤耕富果农业发展农场,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以沟为单位发展节水农业,原来贫瘠的土地不仅实现了粮食作物的高产,还种出了明星村祖祖辈辈都没想到也不敢想的果蔬。目前,明星村正以每年一沟的速度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旱地生金的愿景一天天变为现实。
“以前这沟里全是撂荒地,天干地硬,种啥都不成,现在你看,不仅小麦玉米能活,瓜果蔬菜也能活,而且产量都很不错,问旱地要效益从一句誓言变成了事实。”杨勤前的言语里充满自豪。
紧接着,他便回想起了2020年刚来村上时的场景:“明星村的土地因干旱缺水、耕地流失陷入没产业、没企业的困境。全村500多户村民每家都有旱地,‘种庄稼靠天、收成都看命’是村民无奈的表达,遇到少雨的年份,连本都收不回来。久而久之,土地撂荒严重,人口加速流失。”
2020年,村“两委”班子经过细致走访了解,发现本村的撂荒地因表层覆盖红砂保持着较好地力,种植农作物唯一缺少的条件是水。于是,大家便定下了一沟一特色、一沟一产业的发展思路,致力解决用水这一关键问题,让旱地荒坡产生效益。
2021年,明星村引进了兰州勤耕富果农业发展农场,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开启旱地改造攻坚战,每条沟按照面积大小投入8到10万元,用以挖水池、铺管道。截至目前,500多亩撂荒地率先“复活”。
“第一条沟试种时,我们是用拉水挖坑的形式模仿滴灌,当时种的籽瓜,村民们看我们在土窝子里种瓜都觉得不可思议,但那一年种的籽瓜又大又甜,村民们的态度便从不看好变成了观望。试种成功后,我们就开始铺设节水管道,修建蓄水池,安装水肥一体设备,开始连片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焱说。如今,明星村已成功改造4条沟,曾经的弃耕地变成了保粮田。
“土地是农民的根,一开始谁都不愿意流转。”杨勤前坦言,土地流转是合作社起步遇到的最大难题。明星村有不少搬迁户,民情较为复杂,加上村民对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农业知识不了解,担心土地流转后没收益,大多持观望态度。
万事开头难,为了做通村民工作,让村民吃上“产业饭”,杨勤前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份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往往要跑好几趟才能签订。
“撂荒地流转前两年没有流转费,后面每亩地100块,我们给村民算细账,撂荒地自己不种放着不赚钱,流转给合作社不仅有流转费还能在合作社打工,一天能赚150元,何乐而不为呢。”杨勤前说。
“刚开始我也觉得不靠谱,但是合作社的负责人和村干部们一次次上门,给我们讲节水灌溉的好处,我们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签了流转协议,如今看着荒地里也能种出蔬菜,真是高兴。”村民杨重寿说。
种植过程最关键的是品种的倒茬种植。“小麦需氮多,辣椒需磷钾多,每年倒茬种植,既能保护土地肥力,又能提高产量。”王焱解释,如今,沟里的作物按照小麦-辣椒-西瓜-九游娱乐玉米轮流倒茬的模式种植,一个品种最多种两年。
2024年,村里种植的二荆条、小米辣、甜椒等辣椒品种亩产达到5000斤。小麦等粮食作物也超额完成种植任务。
“现在村民不仅愿意流转土地,还主动问‘今年种啥,我能不能加入?’”杨勤前感慨,这几年的变化,让村民们的态度从迟疑观望变成了主动参与。
今年,合作社还建了“地头采摘群”,周边兰州、兰州新区、白银的客户直接到地里采摘,既省了运输成本,又拓宽了销路。“以前愁销路,现在客户自己来摘,我们还签订了一批固定客户,市场正在一步步打开。”王焱说。
“今年辣椒的品质很好,产量也挺高的,我已经在合作社采摘辣椒20天了,每天有150元的收入,而以前只能去外面打工。”村民郭德院一边在地头忙活一边说。
从没产业到一沟一产业,从撂荒地到增收田,明星村用4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引领、企业带动、村民参与的乡村振兴路。
“虽然已经过去4年了,但对于农业产业来说,才只是刚刚起步,明年我们还打算引进更多品种,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争取资金再引进一套辣椒的深加工设备,把辣椒的附加值提上去。”杨勤前望着长势喜人的田地,眼中满是期待。
旱地里种蔬菜,对于明星村的人来说,这是祖祖辈辈都没想到也不敢想的事。如今,撂荒地里铺设了管道,沟头修建了水池,小麦、玉米、辣椒、西瓜在砂地里呈现出喜人长势。
见证了产业从无到有的转变,村民们的态度也从观望变为主动,旱地生金变为了现实。与此同时,产业发展给村民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从排斥到接纳,明星村花了4年时间。
我想,在这一沟沟希望的九游娱乐加持下,明星村也会如它的名字一般闪耀在皋兰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