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充电宝行业在近期迎来双重强监管,但日前,蓝鲸科技记者在深圳、厦门等地的多个商圈发现,美团、
与此同时,按《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相关产品须在显著位置清九游娱乐晰标注CCC标志,但记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即便某些已获认证的共享充电宝,也存在3C标识张贴位置不合规的现象,而这种“隐藏式认证”也让消费者难以直观辨别产品合规性与安全性。
上述情况与相关监管要求相违背。2023年3月,移动电源被正式纳入CCC强制认证目录,并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认证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或用于经营。
对此,蓝鲸科技记者通过采访品牌方、代理商获知,认证工作滞后,与重新认证带来的成本压力加大密切相关。同时,共享充电宝企业转用“直代共营”模式后,渠道话语权转向代理商与商户,品牌为争夺合作资源直接竞争,挤压了产品研发、3C认证的资源。
这不得不提到的是,在资本推动快速扩张的阶段,企业普遍重规模,而轻合规,加之当时移动电源尚未强制要求3C认证,导致大量未经认证的设备留存至今,成为行业“存量包袱”。
某共享充电宝品牌前员工就告诉蓝鲸科技记者,早期市场投放的设备数量巨大,产品更新需时,部分老旧设备尚未回收更换;同时,共享充电宝通常在本地使用,少用于飞机出行,相关品牌的设备更换节奏也就相对缓慢。
一位接近美团的人士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美团早期生产充电宝时,国家尚未实施该类产品的CCC强制认证;近期产品则已在醒目位置规范标注。”
对于全面换新还需多久?上述接近美团的人士向蓝鲸科技表示:“美团正持续回收未获3C认证的存量设备,并落实‘非3C认证设备非必要不弹出’策略。”
而小品牌则面临代工厂认证周期长的挑战。有品牌称,“预计仍需2~3个月,进度仍取决于品牌主动性与代工厂配合效率。”
企业推进认证工作滞后还与成本增加直接相关。一位从事3C认证的专业人士告诉蓝鲸科技记者,“单个充电宝认证成本较以往增加约30元,在激烈的点位竞争与分成模式下,企业推进换新的动力不足。叠加旧设备回收与供应链管理难题,企业推进节奏受限。”
在供应链管理难方面,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充电宝质量白皮书》显示,超半数充电宝企业采用代工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品牌方与生产方责任边界模糊,也显著加大了质量溯源与行业监管的难度。
共享充电宝企业的运营模式正在发生显著转变,品牌间的直接竞争日益加剧,随着品牌方加速拓展代理网络,渠道话语权逐渐向终端代理商和商户倾斜。
为争夺有限的优质点位,品牌方不得不通过提高分成比例、提供更多支持等方式吸引合作资源。大量资源被投入到渠道拓展与点位竞争中,直接挤压了产品研发、3C认证的资源空间。以研发投入为例,2023年某头部企业的研发费用为9150万元,2024年这一数字降至8290万元,降幅达9.4%。
据蓝鲸科技记者了解到,此前多数以直营为主的头部品牌现已选择“直代共营”模式。以为例,据其公布的信息,自2023年大力推进代理模式后,2024年上半年近九成点位交由代理商运营。这一转变源于直营模式的运营重压。数据显示,2022年营销费用占总收入比重高达95.4%。
最新,怪兽充电针对代理商新推出阶梯优惠:满40台送27台、满600台送600台,且支持分次支付,首次仅付50%。
激烈的点位竞争也显著推高了代理商的经营成本。深圳一位代理商小李告诉蓝鲸科技记者,“为争夺热门区域的商铺,代理商支付给商户的分成比例从50%逐步攀升至70%,部分娱乐场所甚至高达90%。此外,代理商还需承担设备运维、人工等成本,而品牌方仍从流水抽成,进一步挤压其利润空间。”
在此背景下,部分代理商只能通过提高租金单价、减少运维投入来维持利润,从而陷入“收费上涨—服务质量下降—用户流失”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与几年前相比,共享充电宝的租金水平已普遍上调,早已告别“1元/小时”的时代。
在深圳北站,蓝鲸科技记者使用美团共享充电宝时,显示收费为6元/60分钟,24小时封顶30元,总封顶99元,并主动提示“当前价格较过九游娱乐往偏高”;厦门北站的怪兽充电价格更高,达到每小时8元,封顶标准相近。
小李透露,当地部分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共享充电宝收费已突破10元/小时,同一区域24小时封顶价多在28-40元,核心商圈价格更高。
上述接近美团的相关人士告诉蓝鲸科技记者,“美团充电宝的定价策略参考市场环境、友商定价水平、设备成本等因素综合定价。部分合作商和商家有较高的定价要求,但也应符合平台规范。同时,平台对合作商的异常调价行为进行监测,发现合作商的不合理涨价行为,将要求合作商调回原价。”
然而,价格上涨并未带来相应的体验提升。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反馈共享充电宝存在“价格贵、充电慢”的问题。蓝鲸科技记者实测后发现,主流品牌共享充电宝的输出功率普遍偏低,仅约为普通快充的四分之一,即便花费十几元,也难以将手机电量充满。
这种“价涨质降”的背离,已成为行业共性问题。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规模突破126亿元,预计2029年将达400亿元,全年新增相关企业超125万家。行业扩张的同时,用户投诉量也大幅攀升——黑猫投诉平台统计,2024年相关投诉达29640条,核心问题集中在“收费上涨3-10倍、充电功率低”。
某业内人士告诉蓝鲸科技记者,“价格攀升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是直营转向代理的过程中,利益链条不断拉长、各方博弈加剧的结果。”